Skip to content
Gallery
March 2024
More
Share
Explore

3/10 - Mid-career Curation

昨天(周六)和今天(周日)在微信上分享关于Mid-career Curation的情况给郭歆,与此同时,我用Stephen Beller的创造进程作为案例,测试这个框架。这么两天,就把三个步骤给大致框定出来了。

把微信讨论存档如下:

————— 2024-03-09 —————
Oliver Ding 14:00
回顾旧邮件,看到2019年关于「生命主题」的一些讨论。现在,这个东西放在「Creative Life Curation」和「主题空间论」的框架中看,它们就更系统了。我现在使用的术语是 「行动」 -「情境主题」- 「创作主题」 - 「主题网络」- 「操作概念」- 「理论概念」- 「概念系统」- 「知识框架」- 「知识」
Oliver Ding 14:03
这个链条的前面是「行动」与「经验」,它的后面是「概念」与「知识」。中间是「主题空间」联结两者。「主题」与「概念」可以互相转化,「主题」偏向个体、主观体验、社群实践,「概念」偏向公共、客观知识、科学进步。
Oliver Ding 14:05
这个方案就是我在2019年创作Curativity书稿时想要解答的题目:个体的碎片生命经验如何转化为社会集体文化?
Oliver Ding 14:06
吕炳强老师去年说,我这个题目是一个正儿八经的社会学的研究课题。
Oliver Ding 14:14
Creative Life Curation - Oct 11, 2023.png
Oliver Ding 14:15
AAI - mindset - Oct 11, 2023.png
Oliver Ding 14:19
这两个图是我在去年10月做的一个Creative Life Curation 案例。案主是一位70几岁的老先生,他在40年前开始心理咨询生涯,然后在工作过程,为了记录客户的信息,他开发了一套软件系统。后来,他把这个软件系统变成一个单独的产品,卖给其他的心理咨询师,从此开启四十余年的健康软件开发的创造历程。 备份邮件 The AAI4MEC Dialogue #1 - Creative Life Curation and Value Circle ​
Oliver Ding 14:21
期间他曾经从健康软件拓展到知识管理软件,后来又回到医疗健康信息化领域,近年来他聚焦在发展面向个体的心理健康测试软件,以及开发一个宏观的心理学理论。
Oliver Ding 14:22
他不是华人,他在土生土长的美国人。
Oliver Ding 14:23
我从他的创造生命历程中提取出8个主题空间,把它们分布在Knowledge Discovery Canvas的画布上。
Oliver Ding 14:29
每个主题空间的图示是一个三层嵌套的正方形。三层嵌套,代表如下三个维度:1、经验事件:每个主题空间选择一个标志性的项目,2、主观属性:这个经验事件触发的一个生命主题或创作主题,这是个体主观决定的,3、客观属性:用于解释、诠释、干预这个主题空间的知识框架,可以是他人创作的,也可以是案主自己创作的。
Oliver Ding 14:31
这是对主题空间的分析。这是Creative Life Curation 项目的一个步骤。
Oliver Ding 14:31
Mid-career Curation - March 8, 2024.png
Oliver Ding 14:32
近期我准备做这个题目,开发一个面向中期职业生涯的生涯集展项目。
Oliver Ding 14:34
基于主题空间分析,后续会和案主有多轮的讨论,主要由案主来选择讨论焦点,厘清咨询和辅导任务之后,再回到主题空间这里,挖掘一些创意方案。
整个program 设计成三个步骤:1、Mapping Developmental Projects, 整理生涯历程中的一些重要的发展项目,2、Discovering Thematic Spaces, 探索主题空间,上面说的就是这个步骤,3、Exploring Strategic Moves,探讨策略位移,侧重于探讨不同的主题空间隐含的机会,以及在多个主题空间移动带来的机遇。

————— 2024-03-10 —————
Stephen Beller's Primary Creative Space.png
The "Whole-person Therapy" Project.png
The CPSplit Project.png
The Mindset Project.png
The RMW Project.png
Whole-person Core.png

Oliver Ding 11:08 我正在和这位老先生探讨他的主题空间。顺便同步给你参考一下。 Oliver Ding 11:11 上面几个图是关于第一阶段 Mapping Developmental Projects。因为此前我已经熟悉他的创造历程,不需要从零开始收集原始资料,这次我直接用The ECHO WAY这个知识框架和图示做mapping分析。 Oliver Ding 11:15 The ECHO Way关注的是一对「对立主题」带来的三个主题空间,第三个主题空间是联结这对对立主题的创造空间。根据我的研究和观察,很多创造者的创造历程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模式。这位老先生的创造历程是在「心理学」和「知识管理」这两个主题空间之间。 Oliver Ding 11:17 我把这个第三个主题空间的核心主题命名为Psychological Knowledge Engagement,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含义。Engagement 侧重他做的不同形态的具体实践活动,例如开发心理测量软件,以及面向医疗机构的「专家系统」。 Oliver Ding 11:20 第三个主题空间中有四个小主题,Cognitive Framework和Mindset这两个靠近左边,这是他的研究重点。Expert System 和Self-knowledge 靠近右边。 Oliver Ding 11:24 以第三个主题空间为基础,我从他的40余年的创造历程中选择了四个项目,按照Enter - Event - Exit 的构造进行Mapping。Enter这里,可以是具体的Domains 或者是Tools。Event 这里,主要指Methods。Exit 这里,突出的是「成果」。 Oliver Ding 11:26 最后,我将这四个成果放在Knowledge Discovery Canvas 的四大主题区域:THEORY, PRACTICE, END, MEANS上。有两个成果是位于两个主题区域的交界处。 Oliver Ding 11:29 这是侧重于「主题空间」有关的,Mapping。我也开发了其它形式的Mapping 方法,例如基于活动理论的分析方法,以及基于Developtal Project Model的分析方法,它们会关注项目的其他面相,而不仅仅是「主题」。 Oliver Ding 11:33 这个图是基于活动理论的分析案例。侧重「工具」与「产出」的分析,尤其是product, by-products, meta-product的讨论。
KE---1.png
Slow Cognition: Mapping Thematic Journey (Engaging with Activity Theory, 2020 - 2022) ​ Oliver Ding 11:36 这是基于Developmental Project Model 的一个分析案例。
image-21.png
————— 2024-03-11 ————— 郭歆 09:05 这一个个人的分析汇总后,真的可以回答一下:个体的碎片生命经验如何转化为社会集体文化?或社会集体文化如何渗入这些碎片化的生命经验的? Oliver Ding 09:06
Strategic Moves - March 10, 2024.png
这个图是昨天画的。这是第三阶段 Exploring Strategic Moves的图示方法。我把他的多个项目放在这样的图示中去分析,考察每次项目变化之后的结构性选择。水平从左到右的是「领域」,他的众多项目涉及了五个领域。垂直的是「认知」,从上到下,涉足「理论-实践」的五个抽象水平。 Oliver Ding 09:08 他对这个图的反馈。他把它转给他的技术团队和他的女儿。然后继续补充资料。 Oliver Ding 09:11 我上次分享的「知识事业画布」是一种分析「通用模板」。刚才这张图则是「情境图示」,是根据他的生涯状态绘制的。以后,如果遇到类似的人,那这个图示就可以套用,它就变成了一个「通用模板」。 Oliver Ding 09:11 Life is infinite Explore it! 微信公众号: 神秘博士GIF 微信公众号: 舶攸的一方 微信视频号: 清荑眼中的世界 豆瓣: 舶攸先生 微博: 舶攸先生 抖音 : 舶攸先生 快手: 佛前一木 小红书: 清荑舶攸 Soul APP : 舶攸 平行世界: 清荑 一言 app: 妙宗舶攸 微信读书: 妙宗舶攸 500px摄影 :繪葉書 简书 妙宗舶攸 GitHub Time-lady 全民K歌 清荑 QQ(酷狗)音乐人 欢迎关注 清荑 分享歌手【清荑】 @冰果音乐 我的纪实散文集 在豆瓣阅读《断藕新荷》 ​ 《断藕新荷》喜马拉雅听书链接 ​ 新的短篇上架豆瓣阅读《Myka的梦境》 画册摄影作品集《发现生活中的美好》 虚构短篇青岛历史爱情小说 《琴岛情缘》 Oliver Ding 09:13 比如这个青年女子,很多年参与我发起的自传撰写活动,后来一直没有联系。前几天,她加我微信,发她的一些个人资料给我看。 Oliver Ding 09:14 她在过去几年做了一些艺术类的创作,涉及音乐、文学、播客等等。 Oliver Ding 09:16 这个领域不是我熟悉的领域。如果做Mid-career Curation,我的这套方法和工具如何使用,就是一个挑战,需要借助一个真实案例来测试,继而发展一些针对性的图示和分析工具。 Oliver Ding 09:20 总体而言,「创造生活论」的理论框架是非常棒的兼顾个体主体经验和社会生态结构的方案。我采纳吕老师的「主体主义结构论」做为元框架,用它来统领我开发的一些方法论层面的分析框架。更为具体的针对个案的情境工具,就是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。 Oliver Ding 09:25 我们从2022年底开始「主题沟通」,第一轮是探讨「创造生活论」的1.0版本和他的创造历程的对话情况。期间,涌现不少精彩的创意。由于,我在这个时间,也在迭代发展「创造生活论」的v 2.0版本,他则在聚焦于当下的一些重要项目。因此,这轮对话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,没有完成为他做生涯回顾的项目报告。 Oliver Ding 09:28 从2023年10月开始,我们启动第二轮的「主题对话」,这轮对话的定位是侧重于他目前的项目,我向他提供一些反馈。我们也合作一个关于「Mindset」概念的研究项目。这一轮,我们有很多关于心理学理论的一些深入探讨。 Oliver Ding 09:35 我之前的焦点聚焦在个体认知的变化,因此,侧重于「知识中心」、「作品世界」和「活动世界」这三个概念的实际证案例研究。我没有花费力气在「创造场域」这个概念上。我的理由是,这个概念在过往的社会学研究中是显学,例如布迪厄的「场域」。吕老师没有反对「场域」这个概念,他强调的是,布迪厄没有注意到「象征全域」的自主性。我的「作品世界」就是对应「象征全域」的。 Oliver Ding 09:36 参考这两个图。 Oliver Ding 09:38 我今年做的事情,其实是侧重于操作层面的咨询工具和咨询方法论的开发,和理论研究的关系有些距离。 Oliver Ding 09:41 另外,我今年也关注「理论家-科学家」这个群体之外的,其他类型的创造者。这时候,我就不得不回来理睬「创造场域」这个概念。 Oliver Ding 09:45 毕竟像吕老师这样一边经商,一边做学术,类似于舒茨,这样的创造生涯,是极其少见的。更多的创造者还得纠缠于「作品」与「产品」之间。 Oliver Ding 09:46 我用刚才这个图来表示「概念系统」在真实生活中的演化格局。它包括三个部分:心智平台、行为网络和物质容器。
The Landscape of Evolving Concept System - Oliver Ding - Nov 25, 2023.png
Oliver Ding 09:50 以志平的「人性系统论」为例子,心智平台就是「人性系统论」这个理论思想体系,它的系统性和创新性强大到足够支持一个咨询体系,因此,对于志平来说,这是一个「心智平台mental platform」。相对的术语是斯诺科维奇使用的术语「心智构件mindwara」。 Oliver Ding 09:52 志平开发的「行为分析」,「人性卡片」、即将出版的图书等等,这些属于人性系统论的「物质容器」,也就是抽象思想的具体载体。 Oliver Ding 09:53 最后,他这两年运作的「冬木咨询」和人生发展咨询体系,就是一个「行为网络」,有一群人在确实地践行这套咨询技术。 Oliver Ding 09:56 我是用这个「演化的概念系统」框架来指导这个阶段的研究和开发。配套的项目就是 Strategic Moves。我期望在今年汇总足够多的实际案例,然后再编辑一部新的书稿。这样就算完成这个项目了!

————— 2024-03-11 ————— 郭歆 18:43 这个挑战会很有意思。也就是对于不熟悉领域尝试你的分析工具。 郭歆 19:17 听你解释这些我一直都在想这套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支持个体的。你应该也是希望给这些个体通过梳理人生而为他们找到新的目标,意义,价值和出路?所以,是否也类似于志平的东木人生咨询? 郭歆 19:19 吕老师对布迪厄的判断我很认同——他的整个理论体系都低估了主体性。吕老师的书没读过,很想找来好好看看。他的人生经历也很有意思啊,他怎么一边学术一边商业的? 郭歆 19:20 不过和志平,吕老师比较,我的人生应该都还没到可以总结的时候,是个不断摸索的过程。如果可以,也可以供你的工具尝试分析。 Oliver Ding 20:49 有些区别。Creative Life Curation 以及Creative Life Theory 目前这个阶段,只局限于特定的一个群体,也就是知识创造者,我不想用「学术人士」这个词。总体而言,这套体系是建立在这个设想:人人都可以对知识进步做出贡献。 Oliver Ding 20:50 所以,我才会使用「作品世界」和「知识中心」这样的概念字眼。 Oliver Ding 20:50 其实,我是故意这么做的。 Oliver Ding 20:52 我不想一开始做一个大理论,解决所有人的问题。我先做一个针对一小部分人,做一个理论。然后,再逐渐放大这个理论的适用范围。 Oliver Ding 20:53 在我的体系中,「主题」最后会演变为「知识概念」,然后演变为「知识框架」。这个部分,不是Creative Life Curation 书稿的内容,而是另外其他书稿的内容。 Oliver Ding 20:54 关于这些属于「如何创作作品」这个部分,会另外开发课程或咨询方法。 Oliver Ding 20:56 所以,我不是在「给这些个体通过梳理人生而为他们找到新的目标,意义,价值和出路」。我只设定,如果你们已经把人生目标和意义建立在「知识创造」这个方向,那么,我这套东西就比较适合。 Oliver Ding 20:59 这是你和很多人的误解,你们认为「总结」需要特意来做,需要有一些成绩之后再做。按照Creative Life Curation 的观点,「总结」就是Curation,它应该随时随地做,在不同时间尺度做。而且,它经常促成很多新发现,带来很多新目标,触发很多新成绩。 Oliver Ding 21:00 先有经常性的总结,才有可观的成果。 Oliver Ding 21:00 不是倒过来。 Oliver Ding 21:04 Oliver Ding 21:06 吕老师简直就是复刻/舒茨风格/,他继承家业,然后自己投资做实业。好像他以前的家族产业是造船的。我也不是很清楚。 Oliver Ding 21:09 我这两天整理一下Mid-career Curation 的模板,到时发给你,你就可以测试一下。[Tongue] Oliver Ding 21:23 补充一下,Creative Life Theory 最初是从Howard Gruber 的Creative Work研究开始的。我在2022年初按照他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专业工作人员的Creative Work,然后逐渐发展出我自己的几个分析单元。最后引用吕老师的理论框架进行整合。 Oliver Ding 21:25 不过,你说的,我也会考虑一下。Mid-career Curation 的另外一个理论资源是Curativity Theory,它和Creative Life Theory 不一样。 Oliver Ding 21:28 Life Curation 可以针对所有人,关于/人生意义/,也可以从 Curativity 理论出发探讨。这里的联结点在于,一致性coherence这个概念。 Oliver Ding 21:35 Curativity Theory 可以用来探讨/一致性/这个成分。具体而言,就是个体的零碎经验,有许多种的Curation 方式,可以抽取这些经验,可以抽取那些经验,可以专注于这个主题,可以专注于那个主题......这里可以做的东西太多了,Creative Life Curation 目前仅仅是开辟了五个分析单元,如果放开,这个可能性是无限的。只是取决于当事人和Curator的合作情况,以及Curator的创意能力。

旧邮件内容:

12/9/2019 - To Oliver Ding (这是当时的一则笔记,写给自己看的)

这几天撰写《行动IP》,对于CALL的未来做了一个规划。今天思考郭歆的“女音三声”案例,开始写《生命集展》互动片。这次的版本把生态实践框架应用到生命集展领域,同时提出了“资源”和“成果”概念,这是之前就思考过的,这次把它们放到生命集展议题来。如此一来,就构成了生命集展的定义:
生命集展就是对生命资源、生命事件和生命成果进行收集和展示。
今晚洗碗时继续思考“女音三声”的案例,想到了上午幻灯片中归纳的“叙事、实践、反映”,这个其实可以成为郭歆自己的三声。如此一来,“女音三声”就进一步抽象化,变成了类似“马特焕新”这样的行动IP了。每个女性都可以去设定自己的“三声主题”。 这个案例的思考进一步明晰了生命主题和实践主题的关系。生命主题是从生命事实中提炼出来的,它受生命事实的约束。如果只停留在生命主题这里,那么,生命主题的价值和意义就停留在“文本、解读、诠释”这些层次,和“行动”的关系非常弱。 生态实践框架则提出实践主题的概念,从生命资源和生命成果的视角来看生命主题。生命事实的成果之一是生命主题,生命主题又可以作为新的生命进程的生命资源。同时,个体的生命主题一旦具有了行动的属性,就可以作为其他人的生命资源。一旦生命主题演变为实践主题,它就可以脱离原有的个体的生命事实,具有自己的独立空间,可以继续扩展和修改。女音三声源自于郭歆的博士论文这个生命事实,现在提炼为一个生命主题,然后继续推进为实践主题,变成她自己可以继续使用,和其他人可以使用的实践主题。女音三声的内涵就发生了变化,变成可以容纳和涵盖更多生命事实的一个容器。 想到这里时,回想起马特焕新的案例。马特焕新案例现在也可以按照类似思路来解读。马特焕新源自于马特卡茨的一个生命事实,他在TED演讲时提炼出一个生命主题,并且把它推进为实践主题,鼓励其他人继续使用。我把它从命名上做了修改,品牌化,同时拓展了内涵和外延,演变为一个变种的实践主题。 生命主题和实践主题都可以用容器性世界观来表达:
生命主题:人(信息)。一个人的生命主题是从这个人的一部分生命事实中提炼出来的。人是容器,生命主题是信息,是容物。
实践主题:信息(人)。许多人在践行某个生命主题,这些人是容物,这些生命主题是容物。
这些思考对于《经验与主题》这一章的书稿修改有很大的参考价值。经验就是生命事实,主题就是上述的生命主题和实践主题。按照上述案例,这些东西就整理清楚了。

Dec 13, 2019 - To:郭歆

这几天陆续整理了一下关于“生命集展”的思考,写了一个幻灯片。本来是思考你的“女音三声”,然后就扩展到了将生态实践框架应用到生命集展这里来。
我现在将“个人发展”设定为专门针对积极主动的这个特定人群,然后进一步缩小到“集展”这个方法。这样我将自己的目标限制小一些,“生命集展”变成只是针对一部分人的职业生涯梳理方法,不是针对所有人的通用方法。
“生命集展”这个框架其实就是生态实践框架的具体应用,我设定了如下几组概念:
容器-事件
资源-成果
挑战-回应
信息-机会
那么,“生命主题”在这个框架里处于什么位置?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“资源”和“成果”,既是资源,也是成果。
你的博士论文是做一个女性三代的叙事研究,这是你的生命事件。从这个生命事件中,我们提取出“女音三声”这个生命主题。因此,对于这个生命事件而言,它对应着很多的”生命成果“,例如关于女性叙事研究的方法论的知识与技能,对于中国女性和社会进程的深刻洞察,一篇成功的博士论文,博士学位,在研究过程与人交流结成的友谊,等等。“女音三声”是这些众多成果中的一个。
生命主题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成果,它受生命事件的约束,它只能从某人的生命事件中提炼出来。一旦它被提炼出来,它就可以作为资源来使用。
作为一种抽象资源,它可以用来“引导”个体自身的未来生命事件,“引导”的意思是说,它会给个体在选择未来发向时起到锚定的作用,它会给个体在反思今后遭遇的生命事件时起到预设视角的作用等等
同时,个体也可以将它展示,变成其他人的资源。生命主题就从个体的事物变成了公共的事物。
我用实践主题来描述生命主题从成果转化为资源的这个机制,一旦某个生命主题变成引导为了的作用,或者变成公开化的,其他人可以采纳践行。它就变成了一个实践主题。生命主题就转化为了实践主题。
在生命主题转化为实践主题的过程,生命主题本身允许发生一些变异。由于主题本身是抽象的,在诠释抽象主题的过程,如何诠释和填充内容,这里的灵活性非常大。以“女音三声”的例子而言,它的“三声”具体是什么,这是可以灵活诠释的,不需要受到你的博士论文研究的三代女性这个生命事实的约束。
附件是我在写《生命集展》幻灯片的最初写的一页幻灯片,我整理了一下你的“智识资源”。
郭歆的创造空间.png
从这张幻灯片中,我得到了一个新的灵感,其实你可以把“女音三声”诠释成如下形式:
鼓励女性寻找三个生命主题,发出自己的生命之声。
那么,对于你自己来说,你的三声可以是“叙事”、“实践”和“反映”,这三个主题代表你的理论方法的兴趣和专长,它们承上启下,上接学科领域,下接行业领域。如此定位,你自己的错综复杂的知识体系,就可以简化为三个关键字。
非常有意思的是,“鼓励女性寻找三个生命主题,发出自己的生命之声。”这件事情其实是完全符合“叙事”、“实践”和“反映”三个关键字,因此,它是自我指涉,构成了“自创生”的机制。
这么设计创意之后,“女音三声”就变成了类似于“马特焕新”这样高度抽象与开放的行动IP。
周末愉快。

把这个截图放到这个笔记里之后,我想到了用the echo way来整理这个东西。可以增加一个 [探索] 这个主题,放到理论方法这里。然后,用 [女性] 和 [教育] 来作为两个容器。
立即画了一个图:我用[探索]这个主题来概括她这几年的教育创业的历程。
Xin Guo - Dynamics of Identity.png
那么,她的这个创造空间的名字是什么呢?从她在开智大会上的演讲主题受到启发,我用 “认同动力学(Dynamics of Identity)” 这个字眼来概括她的主题,两种人生叙事构成了一对矛盾,它们的辩证演化,其实就是“认同动力学(Dynamics of Identity)” 。
另外,我注意到,志平曾经提起,20世纪的时代精神是“认同“。

Want to print your doc?
This is not the way.
Try clicking the ⋯ next to your doc name or using a keyboard shortcut (
CtrlP
) instea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