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con picker
1.4 如何探索使用者的潛在需求?

尋找需求的方法

理解 👉 觀察(使用者) 👉 定義觀點 👉 發想 👉 原型 👉 測試

建立假設

1、用一句話詮釋我們的構想

舉例:
退休的「沙發馬鈴薯」專用年長者散步工具
接著用視覺化方式呈現構想。

2、為構想建立需求的假設

需求是人採取行動的真正動機,需求的出現是因為想要讓某間不存在的事物變得有可能。
書上的例子:
「年長者希望保持健康」,或擺脫不想要某些事物,如:「為了為持健康而減重」。
我們要有意識地放下以解決方案為導向的思考,也就是放下聚焦於「怎麼做(How)」的思維。
需求是人採取行動的真正動機,需求的出現是因為想要讓某間不存在的事物變得有可能。
為了找出需求的假設,我們可以先問以下問題:
使用者採用我們的構想是為了什麼?
使用者採用我們的動機是什麼?
阻礙使用者採用我們的構想是什麼?

建議在一張便利貼上寫一個假設,第五步驟時放進「四象限圖」。

3、辨識關鍵假設

先花幾分鐘省思自己對使用者需求的假設,省思體認到什麼?或許我們會發現已經處理的潛在創新的基本需求。如果必要的話,這些需求必須經過檢視和調整。
到了這個步驟已經非常接近我們的使用者,同時我們必須意識到,我們仍然在處理假設,還沒有親自聽到或看到,這些需求是否存在於現實生活中。

4、為隨機的偶遇做好準備

如果我們在大街上偶然看到目標族群,我們該如何發問?
為了隨時可以派上用場,應該認真思考我們要用什麼問題打開話匣子,讓他們透露自己的日常生活的事。
「尋找需求」
我們必須離開舒適區,與人談話,才能從心的角度看構想。我們必須學習新事物,並保持好奇心,逐步豐富我們的知識。

5、先檢視關鍵假設

應該先自問,自己最了解哪些假設,哪些假設對我們的構想來說最為關鍵,必須優先檢視這些假設。
我們可以用「四象限圖」作為關鍵假設的探討架構。
根據過往的經驗,「關鍵/次要」與「了解/無知」是非常實用的兩個維度。
截圖 2021-03-06 17.39.48.png

訪談

訪談技巧

介紹
自我介紹,解釋邀約原因與訪談進程規劃。
注意提醒答案無「對」與「錯」,並且詢問是否同意紀錄訪談的過程(如:錄影、拍照、錄音)。
真正開始
建議以一個與實際主題相關、常見的開放問題為訪談開場。
根據對方的回答,再提出能拓展、釐清議題的問題,以深入挖掘。
建立參考點
試著找一個大家最近記憶猶新的例子,藉此引領受訪者更接近主題和問題。
有時不是所有的問題或關鍵經驗都能用同一個例子涵蓋,或是能在同一天談完。
如果訪談沒有達到理想的深度,務必耐心以對,詢問更多經驗和議題。
廣泛探索
深入其他關鍵主題,尋找矛盾之處。
可能的話,在有形層面和情感層面的細節上追根究底,當隱藏的事情浮現,我們就算達成目標。
反思
訪談的尾聲,總結我們的設計觀點看到的要點,通常這時受訪者會在此時補充重要事項,指出我們敘述不醫治之處,並強調重要事項。必要的話,我們可以問「為什麼」以挖掘更深
我們知道哪些與專案相關的事物嗎?
我們的解決方案是恰當的方案嗎?
我們的方法和問題類型正確嗎?
在這個階段,我們可以自由切換到更一般的層面,針對研討事項討論解釋或理論。
總結
最精彩的內容會出現在最後,所以不要關掉裝置。
向受訪者致謝,讓他們有機會問我們問題。
訪談後總結最重要的發現,藉此檢視內容和方法。

訪綱(開放式問題)

我們在進行訪談時,對於對象是陌生人,該如何鼓起勇氣展開對話?又該如何提問?
我們不必線性思考或回答,而是應該順勢而為,「問題地圖」可以幫助我們把主題曲視覺話,避免訪談離題。」
問卷屬於「線性結構」,也就是從問卷最上方的第一個問題開始,一路逐一問到最後一個。
在訪談時,我們可以只寫下關鍵字,事後補足陳述或編寫文本。最後整理資料時,比較不同受訪者的陳述,找出相似點與差異點,讓句子完美融彙進入模型人物描繪,藉此讓模型人物更真實。
此種方式稱為「情境啟發式發想」,我們直接自尋找需求過程出現的構想與意見,整理成綱要,也可以寫下在不同狀況裡想到的補充,如此一來就能擴充在問題地圖裡,拓展問題範疇。
提問大綱面向參考:
追蹤行為
釐清
探索活動
詢問時間序列(日/週/人生時期)
要求舉例
探索例外
理解關聯和關係
知會外部人士
比較過程
想像未來

補充:如何挖掘的更深

專注聽受訪者個人經歷與體驗。
為使用者搜尋暫時的治標法、補救方法和速解辦法。
拋開自己的經驗,最好把我們的問題和願望忘光光。
辨識受訪者的言辭和實際行為之間的矛盾之處。
區分需求和解決方案,如果我們心裡已經有一個解決方案,就為這個解決方案找到他可以解決的問題和需求。

補充:探索核心問題

在設計思考初期階段,我們可以使用「六何問題」來協助分析、詳細審視已經搜集到的資訊,並理解使用者主動接觸服務及產品的情感及動機。
Want to print your doc?
This is not the way.
Try clicking the ⋯ next to your doc name or using a keyboard shortcut (
CtrlP
) instea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