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Gallery
Flomo 产品研究
Share
Explore
理念

icon picker
如何向自己的思想致敬

之前曾经每年元旦的时候,都会买一个 Moleskine 的本子,希望能把许多思考「认真」的记录在上面 —— 然后现在书柜里面多了三个吃灰的本子,看来即使是「重金投入」也无法阻止人类的懒惰。
但仔细想想,是什么阻止了在笔记本上的记录?其实很大的原因便是 —— 分类记录。究竟什么东西该被记录在这么「贵」的本子上呢?所思所想当然最好,读书笔记呢?日常 todo 记不记?工作中临时的启发记不记?如果都记下来,那么读书笔记一次读不完,下次再记录到底写在哪里呢?如何把他们连在一起?要不要专门弄个本子记读书笔记呢?但是同时背两个本子好沉?如果不带,那么有想法到底记录在哪里呢?
以上便是尝试了许多次失败的原因之一,我想除了纸质笔记本,笔记类 App 多数也会遭到类似的命运 —— 我们同时用好多种类型的笔记产品,然后迷失在选择和分类整理中。
所以最近两周在使用 flomo 的过程中,采取了《如何有效的整理信息》中提到的,「一元笔记法」。
所谓「一元笔记法」,便是将所有信息保存在一个可以反复翻阅的笔记本中,不做区分(和 flomo 的理念居然惊人的相似哈哈),这样做的好处有:
简洁而简单,不会造成混乱:不需要分类思考,不用考虑生产还是摘录,不需考虑时间
无压力持续使用,不需要浪费时间分类和整理,也就不需要有心理负担。不需要单独分类坚持,提高训练密度
自由度高,能够随意调整:不需要考虑各个地方的限制,用一套方法记录和复习
但作者也强调,最应该记录的,不是「知识生产的素材」(即某种答案),而是「对你造成极大触动的信息」(居然能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),前者只会成为收藏的垃圾箱,而后者才是能不断启发你的重要信息。这个概念在《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》中也有提及 —— 引发情绪波动的信息更容易被记忆,所以记录答案不如记录问题,因为问题就是冲突,冲突能让问题自动的前进。
核心是「记录自己的声音」,因为自己的想法是别人无法告诉你的。只有能打动自己的东西,才能成为知识生产的核心。
那么不分类是否会造成回顾的混乱呢?我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也会很忐忑。但实际操作下来发现并不麻烦:
能确定东西一定在这个笔记本里面,所以不会出现找不到的情况
搜索能快速定位,标签系也能方便的根据分类来查看
把最近关注的标签,「置顶」在侧边栏方便查看(上周更新的功能哟)
如果完全没线索,那就不停地往前翻,总能在某个时间点找到(这一点 flomo 后续还要加强时间维度的查找)

而近期在做的「随机漫步」功能,后续更是能根据你记录的内容,通过算法分析,帮你找到其中隐藏的线索,让你更好地找到信息背后隐藏的线索(预期 十一月内上线)
因为知识生产的核心目的,即是产出新信息,而非仅仅整理已有信息。所以不用担心分类是否完毕,记录是否周全,只要是能打动你的信息,大可以丢到 flomo 中来,我们会一起来帮你回顾整理信息,让许多新的灵感迸发。
记笔记是在向自己的思想致敬,思考和照片一样,量变带来质变。如果没有长期的记录锻炼,是无法产出有价值的内容的。
Want to print your doc?
This is not the way.
Try clicking the ⋯ next to your doc name or using a keyboard shortcut (
CtrlP
) instea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