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are
Explore

icon picker
试试用Coda来写博客?

随笔

其实一直想有一个自己的博客,虽然朋友圈、QQ空间,乃至微博都有发出信息的功能,但是总觉得在那些平台发出的文章不属于自己。因为博客是等着别人主动来读的,而微博、空间、朋友圈则是把信息动态推送给别人,始终对后者有一种天然的不喜欢。
一来怕打扰那些不想阅读的人,因为推送模式实际上是强制的,每一次发出时就要考虑特定的读者的感受。于是,出现了朋友圈权限以及好友分组等,但依然是在推送时让作者进行筛选。作者又如何判断谁想读呢?Ta只能判断想给谁读。读者当然也可以选择屏蔽某人,但问题在于一个人是多面的,这样的机制使你不得不将它归类为“你愿意或不愿意读的人”而省略了Ta的多样性(可能你想看他写的影评,却不想看他作的感伤散文)。我觉得推送消息就像是广播的声音,不听要捂住耳朵,并且无法判断你刷到的下一条信息是不是你真正想读的,当你刷到时,屏蔽已经晚了。因此,它增加了我们读到的无效信息。而博客文章则像是书架上的书籍,想看就去自行取阅,能够天然地让想读的人来读,不会打扰不属于你的读者。由于读者是主动的,Ta总有来阅读的理由。
二来也觉得推送模式的消息没有私人空间的感觉。推送消息就好比在广场上发传单,我的声音同别人的声音交织在其他人收取信息的界面上,这样的互动关系一点也不美好。这个广场上,每一种声音都不是圆融的独立的,而被迫加入一个杂乱的场域中。不同的碎片的消息就硬生生的处在同一个场景,可能上一条动态是小明难过的情绪,下一条却是小王遇到的搞笑事件。当愤怒、疲惫、快乐、宁静、期待、抱怨等情绪毫无衔接地放置在一起,读者只会觉得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,更重要的是,读者无法用一种真正投入的状态去体认某人言语中的情感,因为在短而纷杂的信息中,Ta往往是应接不暇的。在博客里则不一样,一个网站上全都是你的信息,不会有其他干扰,你甚至可以将他们分组、分类,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,就像一本书拥有目录与章节一般。
另外,推送模式的消息往往是有时效性的,而博客能够促进一个人进行更长、更有价值(永恒性)的文章,因为它的存在方式是长时间的,而且这种写作是专门的而非闲谈的,也更严肃一些。而在朋友圈中,人们一般选择多少天内可见,分享的往往是私人化的、简单的。
其实只是试着用一下这个平台,没想到写了这么多,好,发布出去看看这个平台是个怎样的样式吧!
Want to print your doc?
This is not the way.
Try clicking the ⋯ next to your doc name or using a keyboard shortcut (
CtrlP
) instead.